三国演义:白话本/罗贯中原著
标准编号:978-7-5411-2689-5   
主要著者:罗贯中  luo guan zhong 原著  
次要著者:方立  fang li 改编  
出版信息:       
载体形态:301页 ; 19cm
价格描述:CNY12.00
主题词:讲史小说  章回小说  长篇小说  中国  明代  
相关资源: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继《水浒传》之后的又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又一灿烂的瑰宝,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文献条码 索书号 状态 所属分馆 所在馆 馆藏地点 架位号 单价 套价 入库日期 操作
511703090100497 I242.43/31 在架 万家镇分馆 万家镇分馆 万家镇双桥村服务点 CNY12.00 CNY12.00 2019-07-03 登录
511703240100233 I242.43/31 在架 马家镇分馆 马家镇分馆 马家镇肖家村服务点 CNY12.00 CNY12.00 2019-07-03 登录
511703240101022 I242.43/31 在架 马家镇分馆 马家镇分馆 马家镇肖家村服务点 CNY12.00 CNY12.00 2019-07-03 登录
511703240200986 I242.43/31 在架 马家镇分馆 马家镇分馆 马家镇关坪村服务点 CNY12.00 CNY12.00 2019-07-03 登录
511703420101004 I242.43/31 在架 石梯镇分馆 石梯镇分馆 石梯镇桥东村服务点 CNY12.00 CNY12.00 2019-07-03 登录
订购年份 验收类型 验收期数 验收数量 验收日期
未找到数据
000    nam0
001 __ 3900180046
005 __ 20190613172238.0
010 __ ■a978-7-5411-2689-5■dCNY12.00
100 __ ■a20190628d2008    em y0chiy011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b510000
105 __ ■ay   z   000ay
106 __ ■ar
200 1_ ■a三国演义■9san guo yan yi■e白话本■f罗贯中原著■g方立改编
210 __ ■a成都■c四川文艺出版社■d2008
215 __ ■a301页■d19cm
225 1_ ■a袖珍纸阅读丛书
330 __ ■a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继《水浒传》之后的又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又一灿烂的瑰宝,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461 _0 ■12001 ■a袖珍纸阅读丛书
517 1_ ■a白话本
606 0_ ■a讲史小说■y中国■z明代■j缩写
606 0_ ■a章回小说■y中国■z明代■j缩写
606 0_ ■a长篇小说■y中国■z明代■j缩写
606 0_ ■a讲史小说
606 0_ ■a章回小说
606 0_ ■a长篇小说
690 __ ■aI242.43■v5
701 _0 ■c(明)■a罗贯中■9luo guan zhong■f(1330?~1400?)■4原著
702 _0 ■a方立■9fang li■4改编
801 __ ■aCN■biceMARC■c20190628
905 __ ■aDC■dI242.43■e31■f5

《三国演义(白话本)》内容简介:东汉末年,宦官弄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刘备仁德广布,占据人和。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在近百年的战争中,谋士斗智,猛将斗勇,波澜壮阔,悲壮惨烈,气势磅礴,景象万千。《三国演义(白话本)》故事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血肉丰满,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珍品。

罗贯中(约1310年-1385年),名本,一说名贯,号湖海散人,明代著名通俗小说家,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太原人,不喜欢交游过广,但和《录鬼簿续编》作者贾仲名是忘年之交。

据说他曾充当过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相传施耐庵是他的学生,和他曾一起从事创作。他创作戏剧三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哭死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曲词极为清新。又作有通俗小说五种:《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其中《三国演义》成就最高。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为的还是极力推崇“忠”、“义”,主张用儒家的“王道”、“仁政”治理天下。而他带着这种理想,在《三国演义》当中塑造了刘备和诸葛亮这对明君贤相的形象,也体现了干百年来中国百姓心中的一种普遍期待。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呼唤明君贤相,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所以处在他的那个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而后世对其指责的,过于推崇个别英雄人物,却对普通民众不时流露出蔑视的态度,也是身为封建知识分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罗贯中的思想中,自然也有落后的一面。相信宿命,描写神怪,虽然并未在《三国演义》里占主要的篇幅,但是也不时出现。如诸葛亮的“陇上装神”、“穰星求寿”,关羽死后的显圣索命、显灵救子,以及见星坠而知大将死亡,临死前而妖异屡见之类,这些迷信的描写未免使此书略为减色。但我们知道,民间三国故事里的神怪,比《三国演义》更多,罗贯中已有意识地删除不少。所以我们也毋须苛责这位生于六百多年前的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