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
511703490100806 | I267.5/9 | 在架 | 永进乡分馆 | 永进乡分馆 | 永进乡宝井寨村服务点 | CNY28.00 | CNY28.00 | 2019-07-03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
未找到数据 |
一本看似流水账式的生存日记, 一首听似平平淡淡的劳动之歌,一段原汁原味的生活之旅,一抹烙进心底的岁月之痕!
我们不敢相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竟然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他用和锄头一样勤不离手的笔,坚持不懈地记录了他和村民们半个多世纪的生存经历,一笔一划地描绘了陕西农村某村庄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与风霜雪雨。在他笔下,没有浩浩历史长河中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悠悠秦川文化中炙手可热的文人墨客,只有草根庶民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和原封不动的岁月真迹。
1931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日记作者侯永禄出生在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的后新庄村(现在叫路一村五组)。他的父亲是一个远近闻名、手艺精湛的铁匠。侯永禄9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字不识的母亲,却知道识字的重要,节衣缩食,送他上学读书。侯永禄在学堂和后来的师范学校里,知道了《三字经》、《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四书五经,知道了孔子、孟子及“仁、义、礼、智、信”,也知道了陕北延安、共产党、毛泽东、马列主义……
侯永禄的日记开始于1940年年末:“一九四九年腊月十三,自父亲撒手去世之后,我们一家孤儿寡母,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从那时起,他便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无间断,至今已有200余万字。我们从中挑挑拣拣,编成《农民日记》,展示出农民侯永禄劳苦耕作了半个多世纪的精神“自留地”。
《农民日记》用魂牵农田、命系庄稼的平凡琐事,如数家珍地向我们昭示了过往近60年的人间烟火,用居家度日的油盐柴米,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农民日记》里那些已发黄的老照片,残破的契约、账本等难得再觅的历史证物,那些秦腔秦味儿的村言土语,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乡规民俗,那些和谐家里家外、乡里乡亲的快板对联,既朴实敦厚,也不失小民情趣,既透射着中国农民勤劳、隐忍、善良、淳朴的伟大品格,也毫不避讳地讲出了农民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凸显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宝贵价值。我们跟随农民侯永禄那没有遮拦和修饰的笔触,体味了陕西农村田园乡野生活的感叹与唏嘘。我们阅读农民侯永禄笔下家长里短的细微琐事,仿佛踩着中国农村蹒跚前行的脚印,走进苦乐相伴、悲喜交杂的沧桑岁月。一片跃然纸上的农民的赤忱,让我们震惊、感动、欣喜、沉思。
《农民日记》不仅仅是一本看似流水账式的生存日志,更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劳动之歌和生活之歌,它用普通农民的生命之火,在我们心底烙下了抹不去的岁月痕迹!
侯永禄 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农民,1931年农历九月二十七出生。他6岁去私塾读书,1944年高小毕业后进入合阳县简易师范学校并于1948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回乡务农。
新中国成立后,候永禄担任过互助组组长,大队会计。人民公社成立后,他又先后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侯永禄当过民办教师、赤脚医生,担任过大队农科站站长,路井公社“抽取黄河水水灌溉工程”指挥部工作组组长等职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侯永禄带领村民们勤劳致富奔小康,德高望重。1984年至23001年,他担任路一村义务邮递员达18年。